豫劇在台灣守得雲開見月明

18+火辣辣 | 檢舉
:0:3
發表於 : 2017-02-27 13:49
圖為台灣豫劇團經典劇目《楊金花》宣傳照,圖左為名角王海玲。 大 中 小 身為河南人,記者在台期間聽說豫劇在當地頗有市場,其實有些意外。歌仔戲、客家戲受熱捧倒不稀罕,畢竟閩南人和客家人占台灣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。但若說起豫劇,別說觀眾要一路聽著相對陌生的河南方言,就是在台灣生長的演員想學河南話也難。即使這樣,也愣是在寶島站穩了腳跟。根據人民日報報導,不同於昆曲貴為『百戲之母』、京劇曾是『國劇』的地位,豫劇作為河南省地方劇種,能夠在台灣立足背後的個中艱辛,不言而喻。1949年到台後,蔣介石看重豫劇『教忠教孝』的意義,外省官兵中不少亦為河南籍,一時間軍中豫劇團隊紛紛成立,後隨觀眾老去而退出舞台。六七十年間,豫劇在台灣依靠河南原鄉的力量,並走出了自己的路子。薪火相遞的頑強生命力『激昂淒楚、熱耳酸心』,台灣學者曾永義如此形容豫劇。1949年後,豫劇隨國民黨軍隊來到台灣,主要用於鼓舞士氣和慰藉鄉愁。儘管台灣三軍均成立過自己的豫劇隊,民間亦有零星的豫劇團隊,但海軍陸戰隊於1953年成立的『飛馬』豫劇隊,卻表現出最頑強的生命力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『飛馬』豫劇隊的靈魂人物是張岫雲,她在河南嶄露頭角,並深得京劇老生馬連良讚許,赴台後大放異彩。蔣介石看過她率團演出的『愛國名劇』後大加讚賞,向在場軍政要員稱『豫劇是最富教育之劇種』。隨著『藝術為政治服務』年代遠去、愛聽經典老戲的外省老兵凋零,豫劇團相繼解散,僅存『飛馬』豫劇隊一枝獨秀,後成為台灣唯一的公立豫劇團隊,更名『台灣豫劇團』。曾永義說,地方戲曲劇種,如果算上大戲、小戲、偶戲共400餘種,隨國民黨當局遷台而傳入的也有10來種。這些新傳入的地方戲曲雖在過去幾十年中曾慰藉不少人的思鄉情懷,但迄今猶能像豫劇那樣活躍於舞台,且老幹新枝薪火相遞者,可以說完全沒有。台灣學者王安祈認為,其實豫劇在台灣的處境十分尷尬,沒有原生土壤的草根,也沒有京昆的學術定位,但是它卻受到公家保護,因此每當面對資源的爭取分配時,豫劇總是難以理直氣壯。但最強有力的論述就在藝術自身,梆聲一響,民間活力躍然登場,信手拈來盡是自然口語,尋常瑣事沁人心脾,激動處掏肝剖肺痛快淋漓。不只是年紀大的人才懂韋國泰是『飛馬』豫劇隊最後一任隊長,並在劇隊改制後續任負責人10餘年。他對記者說,『我們早前接觸台灣年輕觀眾,他們說,豫劇是老一輩的娛樂,我們不喜歡。我就想,老一輩是到老了才喜歡戲曲嗎?不是這樣啊,他們也是從年輕時開始培養興趣的,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培養年輕觀眾?』有『台灣豫劇皇后』之稱(台灣河南同鄉會頒贈)、台灣豫劇團頂樑柱王海玲告訴記者,豫劇團原先真的是靠外省老兵捧場,不止是河南人,周邊幾個省的人也喜歡看,後來老觀眾越來越少了。『不光是從業人員傳承戲曲,觀眾也要講傳承。這些年我們進校園做推廣,很多年輕學子看過後才知道這麼好、豫劇不只是年紀大的人才懂得欣賞。』據王海玲介紹,京劇和歌仔戲等其他劇種的觀眾也會來看豫劇。『覺得好看,很精緻,又很有藝術性,觀眾也不在乎語言。其實河南話跟普通話差不多,在語言上沒有那麼大的隔閡。』她曾聽觀眾將豫劇稱作『中原歌仔戲』,還互相介紹說豫劇來自大陸河南、跟歌仔戲很相似。王海玲深以為然,『都是地方性的劇種,表演非常具有鄉土性、很淳樸,大喜大悲。』


[圖擷取自網路,如有疑問請私訊]

本篇
不想錯過? 請追蹤FB專頁!    


© 2017 FUNPEER All Rights Reserved. 使用條款 | 隱私條款 | 侵權舉報 | 聯絡我們


重要聲明: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文章的方式運作,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及立場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而一切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,並非本網站之立場,用戶不應信賴內容,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。發文者擁有在 FUNPEER 張貼的文章。 由於本站是受到「即時發表」運作方式所規限,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,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,請聯絡我們。本站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發文,同時亦有不刪除文章的權利。切勿撰寫粗言穢語、誹謗、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,敬請自律。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。US